首頁 > 相關文章 > 拓墣產研專欄-觸控產業 2014年恐大洗牌
2013-10-13 01:10
工商時報
拓墣產業研究所產業顧問柏德葳
從2007年iPhone採用可支援多點觸控、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技術以來,不僅在消費電子市場上帶來人性、直覺化人機操作介面風潮,也掀起一波波觸控面板技術革命。其中,在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模組結構裡,用來感測觸控點位置的觸控感測器(Touch Sensor),在行動終端輕薄化趨勢下,所採用的透明導電膜基板材料正從前期的ITO玻璃(ITO Glass),逐漸改採成現今主流的ITO薄膜(ITO Film)。由技術發展趨勢來看,的確造成觸控面板模組廠在經營上的壓力,同時也降低後進者的技術門檻。
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,截至2013下半年,原本在2007年屈指可數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模組供應廠,短短六年內,一下子擴張到百家以上、產能規模不一的態勢,變成競價激烈的紅海市場,可說是拚產能規模、拚價格以及技術的生態模式。
尤其,多數後進廠商是以ITO薄膜結構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技術為主,而韓系品牌大廠開始扶植旗下觸控面板相關業者,加上日系廠商挾其本身ITO薄膜開發技術優勢,也切入蘋果等觸控面板模組供應鏈。
這一切的市場發展,正意味著ITO薄膜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技術已克服過去種種難題,包括生產的良率提高超過九成、成本大幅降低、觸控面板模組透光率及後段全面貼合製程良率的提高,以及生產製程可達窄邊框設計要求等,也突顯出現今ITO玻璃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模組優勢,已然流失的窘境。
整體而言,薄膜投射電容式觸控技術發展至今,大致可分為G1F、GFF、GF2、GF等結構,早期多由傳統電阻式觸控廠商轉型投入,但發展過程並不順利,主因在於當時蘋果公司主導智慧手機觸控規格,並以觸控性能為導向,使得非蘋陣營質疑薄膜式觸控面板的透光率、觸控靈敏度不佳而不敢採用。
加上蘋果公司掌握GG2結構(一層保護玻璃、一片雙側單層ITO導電玻璃)的投射電容式觸控專利,因此,非蘋陣營僅能採用GGG(一層保護玻璃、2片單層ITO導電玻璃)或者GG1(一層保護玻璃、一片單側雙層ITO導電玻璃)的觸控技術,直至2011年,大陸智慧手機市場需求出現爆發性成長,觸控市場版圖才開始出現變化。
時至今日,薄膜式觸控技術已具貼合良率八成以上、材料成本低、設備投資也較低等成本優勢,加上大陸智慧手機普遍銷售毛利率僅約10%,最終獲利3美元以下,所以改採薄膜式觸控面板技術對大陸手機廠而言,存有極大誘因。 2012年首度突破1億支,達1.89億支的大陸智慧手機市場,預估在2013年可望再成長42%;加上主流尺寸由3.5吋提升至4.2吋,換算面積成長達七成,已躍居全球最大市場。因此,來自大陸品牌手機大廠的規格取向,便成為蘋果之外,另一舉足輕重的關鍵要素,也是薄膜式觸控面板技術從2012年開始崛起的主因。
文章來源:http://money.chinatimes.com/news/news-content.aspx?id=20131013000103